2013诺奖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访问华东师大☞🚒。
图为恩格勒与物理系青年学者武愕研究员交谈(戴琪|摄)
今天下午3点,“上帝粒子”的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教授到访华东师大🤷🏿♀️,从校长陈群手中接过了荣誉教授的证书📦。上午🌹,弗朗索瓦•恩格勒在中山北路校区参观了我校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参加学术沙龙➞。他还接受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专访。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主持媒体见面会。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副校长Jean-Michel DE WAELE教授一行陪同来访。
受聘仪式上👩🏼⚕️,恩格勒将他1964年8月31日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的论文《对称性残破和规范矢量介子的质量》的影印件赠送给华东师大作为特殊礼物👨🏭🌐。就 是在这篇他与同事罗伯特·布绕特(Robert Brout)合作的论文里😧,他们提出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校长陈群向弗朗索瓦•恩格勒颁发荣誉教授证书(田波澜|摄)
恩格勒将他1964年8月31日《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的论文的影印件赠送给华东师大作为特殊礼物。
就是这篇论文提出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田波澜|摄)
去年, 81岁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84岁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W. Higgs)因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希格斯玻色子被科学界称为“上帝粒子”,因为当希格斯玻色子自旋为零,其他粒子在它 的作用下产生质量,为宇宙形成奠定基础。早在1964年,恩格勒、布绕特和希格斯分别提出了该理论🙇🏽💑,之后人类花费了将近50年去验证这个机制,直到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中心确认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他们的理论才得到最后证实。
恩格勒教授在下午的学术报告会上 陈征|摄(新闻晨报摄影记者)
当白发苍苍的恩格勒教授走进闵行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C区报告厅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向这位82岁的科学家致敬。教授接过学生敬献的鲜花时💂,他低下头深嗅一口,展现出科学家幽默风趣的一面㊗️。当任友群介绍 他的科学成就时🚾,台下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恩格勒频频扬起比利时风格的红礼帽,向现场的听众致意🩱。
受聘仪式后,恩格勒以“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及其标量玻色子——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为题🕺🏽,为华东师大师生作了一次高端学术演讲,这位耄 耋之年的教授坚持站着面对济济一堂的师生讲述其一生学术研究的结晶,他充沛的激情、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座的听众。
任友群主持媒体见面会(戴琪|摄)
学术沙龙上与华东师大物理系系主任黄国翔交谈(戴琪|摄)
学术沙龙后合影(戴琪|摄)
据介绍,恩格勒此行与 我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老师们围绕目前粒子物理前沿领域的热门问题进行了小范围、深层次的学术座谈。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起源问题、超对称的问题、超弦理 论➿、暗物质暗能量问题以及未来大加速器等问题。恩格勒教授就这些问题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理论所的老师们也抓住这次难得的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纷 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而在媒体见面会上,恩格勒回答了诸如对中国中学生的认识,选择从事物理研究的原因,如何解决与合作者的矛盾👠,后续研究是什么等问题。在谈到对中国的看法 时🎮,恩格勒教授表示二十年前他所看到的中国与当下差距甚大👦🏻,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他还善意地指出中国在重视应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研 究,为科学研究者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也许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重要途径之一🅰️。
今年4月8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校长Didier Viviers一行访问华东师大。期间,陈群校长正式邀请恩格勒教授年内来校访问🙆🏻👨🏿,并请Viviers校长转交了亲笔签名的邀请函。收到邀请后🫱🏻,恩格勒教授欣然应允💇🏿♀️。